海宁学院举办社区(老年)教育课堂魅力提升培训
为提升海宁市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专兼职教师授课水平,增强课堂吸引力与学员获得感,10月21日下午,海宁市社区学院联合嘉兴市社区教育李忠华名师工作室,在浙江开放大学海宁学院报告厅举办“社区(老年)教育课堂魅力提升技巧”专题培训会,吸引市、镇(街道)、村(社)三级80余位社区及老年教育工作者参与。

本次培训特邀浙江大学双创学院特聘讲师刘卓奇担任主讲。刘老师以“从内容传授到氛围营造”为主线,结合社区居民和老年群体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氛围营造两大方向,系统解析了老年教育课堂的设计逻辑与授课技巧,为参训教师带来了一场理念前沿、内容扎实的专业盛宴。

重构教学框架 打造有温度的课堂节奏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刘老师创新提出“开场四件事”(问好、自我介绍、主题导入、破冰分组)+“结尾三部曲”(回顾要点、感恩祝福、呼吁行动)的教学模式。他强调,亲切自然的开场能迅速拉近师生距离,巧妙的主题导入与破冰活动则有助于激发学员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课程结尾处,通过系统回顾、情感表达与行动引导,帮助学员将知识融入生活,实现“学以致用”。
在授课过程中,刘老师注重“情理交融”,灵活运用捷思慢讲、类比举例等方法,使复杂内容更易理解。同时,结合“演示—分解—协作”三步教学法,配合小组互动与思维导图等工具,有效促进学员参与,提升课堂互动与知识内化效果。

优化课堂场域 营造有归属的学习体验
围绕课堂氛围营造,刘老师提出“从教室到朋友圈”的融合理念,从物理环境与心理场域构建两个方面推动教学体验升级。物理场景方面,推荐采用圆桌布局增强互动,配备适老工具,如放大镜、助听器等,满足老年学员特殊需求,让他们感受关怀尊重。并设置成果展示墙,展示学员学习成果与优秀作品,激发学员学习成就感与自信心,形成积极学习风气。
在心理场域构建方面,刘老师倡导开课前分享活动,鼓励学员交流生活经验与学习感悟,增强课堂凝聚力与归属感。同时,通过举办温馨而有仪式感的结业环节,为学员的学习历程赋予更多意义,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课堂记忆。


此次培训为海宁市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工作者搭建学习交流优质平台,有效提升参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课堂组织能力。相信在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海宁市社区教育课堂将绽放更璀璨光彩,为社区及老年朋友带来更丰富精彩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