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阅海塘记(姜林长老师)

发布人:沈明娴时间:2008-11-05 09:18:21点击量:7548

乾隆的《御制阅海塘记》镌刻在他父亲雍正的《御制浙江海神庙碑文》的背面,几百年来,这块世间罕有的“父子碑”静静地矗立在盐官海神庙内,为后人叙说着当年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二位皇帝,为保海宁的安宁所做的一切,为今天的海宁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了解二百多年前的钱塘江的水文地理情况提供了依据。为此,本人标点注释并翻译了此碑文,以飨热衷于故乡历史文化的人们。

御制阅海塘记

隆古以来,治水者必应1以神禹为准。神禹乘四载2,随山浚川,其大者导河导江,胥3入于海。

1:符合;适应;顺应。 2四载:传说大禹治水时曾乘坐过的四种交通工具: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 chūn,山乘樏léi  3胥:都。

禹之迹至于会稽。会稽者,即今浙海之区,所谓南北互为坍涨,迁徙靡1常地。神禹亲历其间,何以未治?岂古今异势,尔时可以不治治之乎?抑2海之为物最巨,不可与江河同,人力有所难施乎?河之患,既以堤防,海之患,亦以塘坝。然既有之,莫能已3之。已之而其患更烈4,仁人君子所弗忍为也。故每补偏救弊,亦云尽人事而已。施5堤防于河已难,而况措6塘坝于海乎!

1无。 2抑:或者。 3已:停止,不用这种种方法。 4烈:厉害。 5施:筑  6措:施也。

海之有塘坝,李唐以前不可考,可考者,盖自太宗贞观间始。历宋、元、明,屡修而屡坏。南岸绍兴,有山为之御,故其患常轻。北岸海宁,无山为之御,故其患常重。乾隆乙丑1以后,丁丑2以前,海趋中亹3,浙人所谓最吉而最难获者。辛未4、丁丑两度临观,为之庆幸,而不敢必其久5。如是也,无何6,而戊寅之秋,雷山7北首8有涨沙痕。己卯9之春,遂全趋北大亹。而北岸护沙以渐被刷,是柴塘10、石塘之保护,于斯时为刻不可缓者。易柴以石,费虽巨而经久去害,为民者所弗惜也。然有云柴塘之下,皆活沙,不能易石者;有云移内数十丈则可施工者。督抚以斯11事体大,不敢定议。夫朕之巡方问俗,非为展义制宜,措斯民于衽席之安乎12?数郡民生休戚之关,孰有大于此者?可以沮洳海滨地险辞,而不为之13,悉心相度14,以期15又安吾赤子乎!故于至杭之翼日16,即减从趱程17,策马堤上,一一履视18测度,然后深悉夫柴塘之下不可施工,以其实系活沙,樁橛19弗牢,讫20不可以擎21石也。柴塘之内可施工,而仓卒不可为,以其拆人庐墓、桑麻填坑堑,未受害而先惊吾民也。即22曰成大利者不顾小害,然使石塘成而废柴塘,是弃石塘以外之人矣;如仍保柴塘,则徒费帑项23,为此无益而有害之举,滋24弗当也。于是定议:修柴塘,增坦水25,加柴价26

1乙丑1745年。2丁丑1757年。 3中亹:江水入海趋向走中亹。亹mén,水流夹山,岸若门。《清史稿·列传一百二十五》:“钱塘江入海处近萧山为南大亹,近海宁为北大亹,蜀山南别有中小亹。”乾隆时钱塘江分别从北、中、南三亹入海,嘉庆时改走北大亹,蜀山一带陷入海中,其南边原属海宁的赭山、龛山等周围土地及盐场均改隶萧山。二山至今犹存。 4辛未 1751年。5必其久:必:以……必,认为这一定会很长久。6无何:不久 7雷山:今已在萧山境内 8北首:北端  9己卯:1759年。10柴塘:塘基为成捆树枝。笔者曾于大缺口塌坍处所见。11斯:此。12巡方问俗,难道不是为了宣示德义,因地制宜,把百姓安置在太平安居的生活之中吗?展义:宣示德义。制宜:区别不同的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方式方法。措:安置。衽席之安:指太平安居的生活。 13本可以拿海滨低湿,地形险恶作为推辞,而不做这事。可以:可,可以;以,用、拿。沮洳:jǔrù低湿。辞:推辞、借口14悉心相度:尽心权衡考虑。15期:希望。16翼日:次日。17减从趱程:减少随从赶路。zǎn 18履视:到现场视察。19樁橛:木桩。樁,同桩;橛,小木桩。20讫:终、终究。21擎:支撑、承托。22即:虽然。23帑项:国库里的钱财、款项。帑nú24滋:更加。25坦水:海塘基部前滩地上用排桩夹石构筑成的护堤工程叫“坦水”。26价:钱款。

一经指示,而海塘大端1已具,守土之臣2有所遵循,即随时入告。亦以成竹3素具4,便于进止5也。议者或曰:“所损者少而全者众,柴固不如石坚,何为是姑息之论6?”然吾闻古人云:井田善政,行于乱之后,是求治;行于治之时,是求乱。吾将以是7为折中,而不肯冒昧以举8者,此也。

1大端:主要的端绪。 2守土之臣地方长官 3成竹:成竹在胸。4素具:预先准备好。素,本来、平素、事先。 5进止:进退。 6怎么提出这种苟安之论? 7以是:根据这、因此。8举:发起、兴办、实施

踏勘尖山之日,守塘者以涨沙闻。后数日沙涨增,命御前大臣志1石篓以验之,果然。(自初三日亲临阅2塘后,即命都统努三、额驸3福隆安立标于石篓之上,以验增长。今复遣往视,回奏云:十日以来沙涨至五尺余,土人以为神佑。)斯诚海神之佑耶?但丁丑以前,已趋中亹者尚不可保,而况今数尺之涨沙乎?然此诚转旋之机,是吾所以默识灵贶,益敬天勤民之心也4,是吾所以望神禹而怵然以惧,惭无奠定之良策也5

1志:标记。2阅(察看) 3额驸:驸马。4这是我默默记住神灵赐福,更加勉力敬天勤民之心的结果。识,zhì记住。灵贶,神灵赐福;贶kuàng,赐也。益,更加。励,勉力、努力。 5这也是我瞻望神禹就惊惧害怕,对没能确定良策感到惭愧的结果。怵然,惊惧的样子。

至海宁日,即虔谒海神庙,皇考御制文在焉1,因书此记于碑阴,以识吾阅海塘咨度者如是2,固3不敢以己见为必当也。

 

乾隆二十七年4三月    

浙江巡抚臣庄有恭奉敕5敬书

1皇考御制文先父皇的《御制浙江海神庙碑文》还在那里。去世之父曰“考”,“皇考”即其父雍正。御制文:即今盐官海神庙内雍正的《御制浙江海神庙碑文》  2以识吾阅海塘咨度者如是:用来记下我察看海塘,咨询情况,商酌办法的经过,象这样。咨度,咨询、商酌。 3固:本来。 4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5敕:帝王的命令。

 

 

远古以来,治水的人一定拿神禹作为标准。神禹乘坐了四种交通工具,历尽千山万水,根据山势来疏浚川流,那些大的川流把它们导入江导入河,都归入大海。

大禹的足迹到达过会稽。会稽就是今天浙江沿海地区,是所谓的南北海沙互为坍涨,迁徙无常的地方。大禹亲历其间,为什么未能治理?难道古今的形势不一样,那时可以用不治理的办法就能治好海患吗?还是大海作为事物最为巨大,不能与治江河用相同的手段,人力有难于施展的呢?河流为患,已用堤防来治理,海为患,也用塘坝来治。然而,既然有了这种方法,没有谁能不用它。不用它,那么那海患会更厉害,仁人君子所不忍心这么做。因此每每补偏救弊,也就说是尽点人事而已。在河上修筑堤防已很难了,更何况在海上筑塘坝呢!

大海有塘坝,唐朝以前无法考证到,能考证到的,大概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经历宋、元、明,屡修屡坏。南岸绍兴,有山为它抵挡,所以那祸患常常较轻。北岸海宁,没有山为它抵挡,所以那祸患常常很重。乾隆乙丑年以后,丁丑年以前,海流经由中门,是浙江人所说的最吉利最难得的现象。我在辛未年、丁丑年两次亲临观察,为之庆幸,但不敢认为这现象一定会维持很长久。像这样过了不久,到了戊寅年的秋天,雷山北端有了涨沙的痕迹。到了己卯年的春季海流就完全经由北大门了。北岸护堤的沙滩因此渐渐地被冲刷,保护这些柴塘、石塘,在这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了。用石塘来替换柴塘,费用虽大,但经久不坏。除去灾害,是统治者所不惜的。然而,有说柴塘下面都是活动的流沙,不能用石塘来替换的;有说移至柴塘内数十丈就可以施工修筑石塘的。总督、巡抚因此事关系重大,不敢决定。我巡视地方,了解民情,难道不是为了宣示德义,因地制宜,把百姓安置在太平安居的生活之中吗?与数郡民生休戚相关的事,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也可以用海滨低湿,地形险恶作为推辞,而不这样做,但尽心权衡考虑,以希望使我百姓安好啊!所以,在到达杭州的次日,减少随从,马上赶路,在堤上赶着马,一一亲临视察测量,然后深知那柴塘之下不能施工,因为它下面确实是活动的流沙,木桩打不牢,终究不能承载起石塘。柴塘之内也确实可以施工,但仓促之间不能施工,因为它要毁坏百姓的房屋、坟墓、桑麻来充填沟壕,还未受海患就先使我的百姓受惊。虽然说成就大利益的可以不必顾及到小的祸害,但使石塘建成而废弃柴塘,这是遗弃石塘之外的人了;如仍保住柴塘,那么白白耗费国库里的钱财、款项,作出这无益有害的举措,很不恰当。于是决定:修柴塘,增加“坦水”,增加购买柴捆的钱款。

一经指示,修补海塘的大体头绪已具备,地方官有了遵循的依据,就可以随时入朝报告。也因成竹在胸,预先有所准备,便于工程进退。有的议论的人说:“ 虽然受损害的人少而受保全的人多,但柴塘本来就不如石塘坚固,为什么提出这种苟安的论调?”然而,我听古人这样说:井田制这样的善政,施行于乱世之后,这是求得治好天下;施行于治世之时,这是想要治乱天下。我将因此提出折衷的办法,而不肯冒昧地实施修筑石塘的方案,就是因为古人的这种说法。

踏勘尖山的这一天,守塘的把涨沙的情况告诉我。后几日,沙涨又增加了,命令我身边的大臣在石篓上作标记,来验证它,果然是的。(自初三这一天亲临察看海塘后,就命令都统努三、额驸福隆安在石篓之上立上标记,来验证海沙的增长。现在又派他们再去察看,回奏说,十天以来沙涨到了五尺多,当地人认为神在保佑。)这果真是神保佑吗?只是在丁丑年以前,海流已趋向中门的情况尚且不能保持,何况现在只有几尺的涨沙呢?然而,这确实是一个转机,这是我默默记住神灵的赐福,更加勉力敬天勤民之心的结果,这也是我瞻望神禹会惊惧害怕,对没能确定治海良策而感到惭愧的结果。

到海宁这一天,就虔诚地拜见海神庙,先父皇的御制碑文在那里,于是在碑的背后刻写下了这篇记文,用来记下我察看海塘,咨询情况,商酌办法的经过,象这样,本来就不敢认为自己的意见一定恰当。

 

乾隆二十七年三月      

浙江巡抚臣庄有恭奉敕敬书 

海宁电大姜林长译注    

00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教学支持与服务
招生处
咨询相关招生学校、入学专业等任何有入学有关问题。
招生热线:0573-87228270
教务处
咨询入学以后任何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
咨询电话:0573-87088200
社区教育处
咨询任何关于培训方面的一些问题。
咨询电话:0573-87088222
信息技术处
咨询任何关于网上学习、课件点播等方面的问题。
咨询电话:0573-87088228
常见问题
电大招生相关热点问题解答?
常用网站链接